close
由於拿到的是第一批樣機,且隨後還要巡回給其他燒友試聽評測,因此播放時間並未超過官方說明中提到的OS CON和POSCAP電容器達到穩定狀態所需要的100小時,不排除完全煲機後聲音出現變化的可能。
1.當浮冰暗湧
為什麼稱“ZX2”為黑冰?這最初是源於我第一次拿到它時的真實手感——冰冷的金屬質地,讓你覺得手心的熱量根本不足以提升它的溫度,宛若手裡握著的是一塊純黑的冰塊。ZX2的背部沿用瞭ZX1的紋理設計,機身重量有所增加,再加上主色調的改變,整體質感和握持感相對於ZX1都有些許提升。就外觀來說,個人最喜歡的是側面的按鈕設計,由ZX1的凸起式改為瞭凹陷式,圓形按鍵與弧狀邊框的搭配在視覺體驗上更為協調、舒適。
但對於ZX2的潛在用戶來說,外觀終究是浮雲,聲音如何才是關鍵。與前作ZX1相比,ZX2在素質上的提升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顯著,反而是在樂感上花瞭更多心思。如果說ZX1的整體風格依然可以用“素質流”來概括的話,把這三個字放到ZX2身上似乎就有些牽強瞭。在從ZX1到ZX2的改變中你能感覺到,在經過瞭市場的檢驗,接收瞭用戶的反饋之後,索尼的調音理念是有著潛移默化的改變的。註重素質、突出細節的聲音風格雖說也是一種特色,但這樣的聲音是否同時舒服、耐聽,確實是需要思考的。如同一件衣服,在吸引眼球的同時,你不能讓穿衣服的人凍死在寒風裡。相比於ZX1,ZX2的細節不在乎凌厲,而更在乎有序;不苛求速度,而重在律動。如果說素質和樂感的關系如同人和影子,ZX2顯然做出瞭一個更好的影子,這樣的人動起來才鮮活。
提到樂感,就不得不扯上手裡這臺C4,因為當初購買時最看重的就是樂感“滿滿噠”。C4和ZX2在對樂感的刻畫上顯然風格迥異。相比之下,C4的聲音更暖,更活潑,而ZX2的聲音依然偏冷,相對嚴肅。就聲場而言,C4的橫向擴展更好,ZX2的縱向延伸則略勝一籌。就三頻而言,ZX2的高頻相對C4偏暗一些,也更穩定,低頻下潛更深。回到整體風格上,雖然都有著不錯的樂感,但C4渲染出的感覺更張揚,ZX2則比較內斂,如果說C4的樂感是一種躍動,那麼ZX2則更像是浮動。在ZX2的聲音裡,時刻能感覺到調音師的嚴謹,應止之處決不多進一步,這樣塑造出來的聲音形象舉止之間都傳達出一種分寸感,它告訴你:音樂的感動不該是錢塘江的潮水,而應該是北冰洋的浮冰,在肆無忌憚的奔湧之前,止於暗湧。
(說到這裡要扯幾句題外話。類似於上面幾句評述,在過往的評測中我也經常會加入一些意向性的東西,用來描繪聲音的風格和特點。這樣的語言喜歡的人會覺得形象生動,不喜歡的人則會覺得有些天馬行空。在我看來,聽感本就是非常主觀的東西,對於個人的聽感來說,真實性要高於代表性。因此,通過意向性的描述幫助讀者理解筆者的聽音感受,是有其價值和意義的。而且,就評測的深度而言,我也不希望我對聲音的理解隻停留在對三頻的分析上,這樣的細節建構出的是怎樣的整體,這樣的整體表現出的是怎樣的風格,這樣的風格傳達出的又是什麼樣的理念,我希望在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中讓看評測的人收獲更多的東西。當然,喜惡本天然,贅述這些隻為瞭申明初衷。)
2.當玄鐵破空
PHA-3早在去年就已上市,這裡就不作詳評瞭,隻簡單說說感受。
就用途來說,我是不推薦把PHA-3與ZX2捆綁的。首先,ZX2定位於便攜播放器,其本身重量已不算輕,如果再綁上一個PHA-3,放口袋裡恐怕吃不消,因此這種捆綁無疑是對便攜性的削弱。其次,ZX2向PHA-3輸出的是數字信號,而DAC(即數模轉換)和功率放大都交給PHA-3處理,這實際上是跳過瞭ZX2最有價值、最具特色的部分,讓一款品牌旗艦播放器隻扮演轉盤的角色,實在是過於奢侈和任性瞭……
那麼推薦的用法是什麼?答曰:PC-HiFi。且不提平衡口輸出,就普通口而言,PHA-3相對於板載聲卡的提升都是一耳朵的,且足以碾壓我手頭的幾塊千元內外置聲卡。事實上,即使是千元內級別的聲卡,其所帶來的素質提升都是非常明顯的,但與PHA-3相比,聲音還是單薄瞭許多。PHA-3最讓我滿意的地方就在於,它在豐富瞭細節的同時,還提升瞭聲音的厚度,這樣的聲音不是飄散在風中的碎玻璃,而是按招式舞動的玄鐵劍,有分量,有動態。當然用挑剔的口吻來說,做到這些也是分內之事,畢竟你PHA-3要對得起自己的身價。
縱觀ZX2和PHA-3,我認為它們體現出的SONY在調音理念上的變化比產品本身的價值對於SONY音頻產品的發展來說更有意義。不執迷於聲音素質,註重樂感的調和,這樣的聲音或許少瞭些第一耳朵的驚艷,但卻能帶來更長久的悅耳耐聽。別忘瞭,ZX2依然屬於Walkman傢族,而當初大多數人愛上Walkman並不隻因為素質,熟悉的味道或許再難尋回,但新的風格可以慢慢塑造。我隻是希望這新的風格裡不隻有聲音(sound),而是有更加飽滿的音樂(music)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